|
新聞動態(tài)
|
傳媒掃描
8月1日,由中國菌物學會地衣專業(yè)委員會主辦,昆明植物所承辦的第八屆全國地衣生物學研討會在昆明召開。來自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西藏自治區(qū)高原生物研究所等20家科研院校的近50名專家,就地衣學基礎研究、研究方法及相關應用進行了深入探討和廣泛交流。 據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標本館高級工程師王立松介紹,很多人誤認為地衣是“青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人們都將地衣看成是單一的綠色植物。直到1867年德國科學家才揭示地衣是由真菌和藻類組成的共生體,而不是單一的綠色植物。地衣體中的真菌與藻類關系密切,藻類為真菌提供食物,真菌則對藻類起保護作用。兩者形成一個實體,一旦分離,兩者在自然界均不能繁衍生息,因此科學家將地衣中的菌與藻共生視為互惠共生的典范。 大自然造就的地衣可謂千姿百態(tài)、五彩斑斕。從地球的南北兩極到沙漠中心、從熱帶到高山都有地衣的分布,地衣不僅生長在樹干及巖石上,甚至鐵器和玻璃表面也有地衣的生長。目前全球已知地衣約19,387種,隸屬于115科955屬。云南已知的民間食、藥用地衣超過了80種。地衣的生態(tài)學意義遠大于其實際經濟應用價值,它的藻菌共生本身就是一個微型生態(tài)系統(tǒng),是研究共生生態(tài)及生物共生機理的最佳研究材料;地衣對環(huán)境污染很敏感,而且生長很緩慢,一旦環(huán)境破壞,對它來說將意味著不可再生的危機,因此地衣被譽為“環(huán)境最佳指標生物”;此外,地衣在植被演替過程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地衣是首先登陸巖石表面的肉眼可見生物,生長過程中地衣能產生地衣酸類化學物質,使巖石表面生物風化,制造了最原始的土壤,為其他植物的生長創(chuàng)造了最基本的生命條件。王立松說:“小小的地衣不僅悄然改變著世界,也豐富了地球大家庭中的生物多樣性組成?!?/div>
據了解,持續(xù)5天的研討會旨在為促進地衣生物學的發(fā)展、展示科研隊伍水平,加強中國地衣學家相互合作與交流。同期舉辦的首屆“地衣科學藝術展”,則通過百幅精美圖片藝術呈現大自然的“精琢造物”,展示了從科學中發(fā)現地衣生物界的奧秘,喚起人們對環(huán)境和資源的保護意識。
圖為野外生長的千姿百態(tài)、五彩斑斕的地衣。 王立松 攝 來源:http://xinwen.china-flower.com/2017/garden_0814/179730.html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650201
點擊這里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