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午夜国产理论电影_国产欧美视频在线播放_小早川怜子亚洲重口味_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午夜主播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tài) > 傳媒掃描
left
新聞動態(tài)
傳媒掃描

【科技日報】瀾滄江—怒江分水嶺是重要植物地理分界線

文章來源:科技日報  |  發(fā)布時間:2017-12-07  |  作者:趙漢斌  |  瀏覽次數(shù):  |  【打印】 【關閉

 

  “瀾滄江—怒江分水嶺作為重要的植物地理分界線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這是我們在前人未深入探索的領域所作的一次突破,它無論對深入探討中國喜馬拉雅植物區(qū)系的空間分異機制,還是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都具有重要的意義?!?/p>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青藏高原—喜馬拉雅植物多樣性形成與演變研究團隊孫航研究組助理研究員羅冬6日告訴記者,就在日前,這項研究成果已發(fā)表在植物學主流期刊《林奈植物學報》上。

      科學家為何聚焦神秘三江并流區(qū)? 

  在我國西南,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從西北奔流而南,形成了世界上罕見的江水并流不交匯的“三江并流”奇特自然地理景觀。其間瀾滄江與金沙江最短直線距離為66公里,瀾滄江與怒江的最短直線距離不到19公里,這里也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研究的熱點地區(qū)。

  瀾滄江—怒江分水嶺,境外稱湄公河—薩爾溫江分水嶺,最早在1921年由植物學家弗朗西斯·金登-沃德提出。作為博物學家,這位英國人寫了相關的文章,從地質(zhì)、環(huán)境、氣候等角度來論述這條典型的地理屏障,并未引起后世研究者的廣泛關注,而是將薩爾溫江和高黎貢山一帶作為中國—喜馬拉雅森林亞區(qū)內(nèi)東喜馬拉雅和橫斷山兩個區(qū)域的植物地理分界線。

  2012年夏天,長期從事高山植物多樣性研究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孫航研究組,將目光鎖定在這個神秘而又充滿魅力的區(qū)域,他們這次要進行的是瀾滄江—怒江分水嶺植物地理分界線方面的探索。

      冰緣帶上的花草揭示植物分界線 

  隨后,羅冬采用譜系地理學研究手段,結(jié)合氣候因子和生態(tài)位模型分析對喜馬拉雅—橫斷山高山冰緣帶特有類群扭連錢開展了研究。

  高山冰緣帶作為世界上最高的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在喜馬拉雅—橫斷山高山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占據(jù)了一定的比例,生境特殊、自然環(huán)境惡劣,但卻擁有異常豐富的植物多樣性及特有性。扭連錢即是高山冰緣帶的一員,隸屬于唇形科扭連錢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于海拔4300米—5000米的高山強度風化的亂石灘石隙間,在我國西藏東部、青海西部、四川西部亦有分布。

  2012年7月至8月,研究團隊在扭連錢植物分布地開展野外觀察及采集工作,收集17個居群的202個植株個體。經(jīng)過分子生物學實驗和數(shù)據(jù)分析整理,羅冬發(fā)現(xiàn)扭連錢的核基因遺傳結(jié)構(gòu)在瀾滄江—怒江分水嶺即西側(cè)的東喜馬拉雅地區(qū),與東側(cè)的橫斷山地區(qū)形成兩大譜系分支,分化時間約在距今4.49百萬年的早上新世時期。

  而氣候因子分析顯示,扭連錢位于東側(cè)橫斷山的生境比西側(cè)東喜馬拉雅更加濕潤;葉綠體和核基因數(shù)據(jù)均顯示扭連錢遺傳多樣性及居群間遺傳分化水平較高,同樣呈現(xiàn)喜馬拉雅—橫斷山區(qū)域內(nèi)高山冰緣帶類群特有的高山島遺傳分布式樣。

      揭示植物地理分界線有多重意義 

  新的研究結(jié)果揭示,瀾滄江—怒江分水嶺地理屏障是導致扭連錢譜系分化的主要因素,同時也為喜馬拉雅—橫斷山高山冰緣帶植物區(qū)系物種演化提供了新案例。

  研究結(jié)果證實,瀾滄江—怒江分水嶺是東喜馬拉雅植物區(qū)系與橫斷山植物區(qū)系的地理分界線,已有桃兒七、喜馬拉雅紅豆杉、牛肝菌等類群的譜系地理研究也表明,瀾滄江—怒江分水嶺對兩邊種系分化有隔離作用,這對深入探討中國喜馬拉雅植物區(qū)系的空間分異機制有著重要的意義。

  羅冬說,正因為扭連錢分布在高山冰緣帶,在全球氣候變暖或人為因素干擾等大環(huán)境變化下,可能會壓縮扭連錢的最適生存空間,導致物種居群量減少或遺傳多樣性降低等情況。因此揭示出它的遺傳背景,對這個類群甚至于對區(qū)域內(nèi)相同生境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科技日報》(2017年12月7日 第3版)

  來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7-12/07/content_383538.htm?div=-1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650201    點擊這里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