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午夜国产理论电影_国产欧美视频在线播放_小早川怜子亚洲重口味_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午夜主播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tài) > 傳媒掃描
left
新聞動態(tài)
傳媒掃描

【民主與科學】李恒:植物學界的“女俠”

文章來源:民主與科學  |  發(fā)布時間:2017-12-26  |  作者:周立新  |  瀏覽次數(shù):  |  【打印】 【關閉

 

 

  李恒:中國著名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九三學社社員 

  她本可樂享都市,卻奔走在邊陲大山; 

  她是世界上深入系統(tǒng)研究重樓屬植物第一人,力挽重樓屬植物于瀕危; 

  她寫下遺書,行走獨龍江,只為采集這塊“寶地”的珍貴標本; 

  她致力于高黎貢山物種研究,使之成為“世界物種基因庫”“世界生物圈保護區(qū)”; 

  她喜歡學習,樂于勇敢地接受新事物,是一位與時俱進的“80 后”。 

  去留之間 

  1961年之前,李恒是一個有北京戶口的人,她是一名俄語翻譯。 

  計劃經(jīng)濟年代,一紙調令,她的先生要離開北京赴云南支援西雙版納植物園建設工作。作為家屬,去留兩可之間,她選擇了“去”。5 分鐘辦理完所有的離職手續(xù),這個句號畫得有點快。 

  來到云南昆明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后,俄語派不上用場了,從此她開始了與植物為伴的日子。 

  幾年的時間,她從“外行看熱鬧”轉身成為“內行看門道”。 

  “文革”期間,下鄉(xiāng)勞動,休息的時候,別人坐下來休息,她到處搜集雜草,求師辨認;晚上回家,別人早已熄燈睡覺,她仍在燭光下苦讀,彌補植物學專業(yè)知識的不足。“文革”后期,她的專業(yè)水平已經(jīng)與植物系學生一般。 

  “文革”結束后,李恒再一次面臨去留的選擇,回北京做回北京人,或者留在昆明繼續(xù)從事植物學研究。這一次,她選擇了“留”。 

  “重樓奶奶” 

  “重樓屬植物綜合研究”,李恒主持的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歷時7 6 個月。項目完成之際,李恒重建了重樓屬的演化系統(tǒng),成為世界上深入系統(tǒng)研究重樓屬的第一人。截至目前,已經(jīng)為13種重樓屬植物命名,占全世界全部29個品種的45%1998 年,李恒主編的《重樓屬植物》專著出版,得到了國際植物學界的認可,至今仍廣泛使用。 

 

球藥重樓

  如今,重樓屬植物以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肝定驚的功效,廣泛用于疔瘡癰腫、咽喉腫痛、蛇蟲咬傷、跌撲傷痛、驚風抽搐等疾病的治療,入藥82 種中成藥,其中包括云南白藥。 

  廣泛的藥用價值和巨大的市場需求,使重樓資源嚴重緊缺,甚至幾近瀕危。如何保護成為一個大問題。李恒帶領團隊將工作地點轉移到了農(nóng)民的田間地頭,從選種到播種,從育苗到授粉,一直到果實采收,他們手把手地教農(nóng)民搞重樓種植。重樓的“瀕?!本置娴玫骄徑?,不少農(nóng)民也因此脫貧致富,過上了小康生活,李恒更是從一名技術指導員成為了大家擁戴的“重樓奶奶”。 

  如今,已經(jīng)年近90 歲的老奶依然下鄉(xiāng)指導種植,有鄉(xiāng)親們需要的地方,就有老奶的身影,有老奶的地方,就是希望所在。 

  天南星科的新發(fā)現(xiàn) 

  《中國植物志》,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大的植物志,記錄了中國境內301科340831142種植物的信息,號稱“植物界的戶口本”。李恒參與完成該書天南星科等4個科的編研工作。 

  1980年,根據(jù)當時全世界的天南星屬150 種的分布情況,結合全球地史變遷,李恒第一個論述了天南星屬的起源和擴散。她推論,該屬植物的先驅于始新世至漸新世起源于熱帶亞洲,而喜馬拉雅-橫斷山地區(qū)是天南星屬的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 

 

  天南星科 

  1986年,李恒將天南星科的105個屬的分布區(qū)歸納為12 個分布類型以及29 個亞型,根據(jù)各個屬的生態(tài)地理特性,結合天南星科的系統(tǒng)發(fā)育程序,推斷出天南星科出現(xiàn)在晚白堊紀的亞洲大陸南部,即現(xiàn)在的亞洲南緣地帶的水域。 

  2013年第11 屆國際天南星植物學大會在亞洲召開,李恒捧回了學會最高獎——H. W. Schott 獎,標志著她在天南星科植物研究和保護領域的工作獲得了國際認可。同樣的榮譽也授予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如今李恒已經(jīng)成為國際天南星研究的核心人物。講到這里,李恒的臉上隱約閃現(xiàn)“老頑童”的模樣:“幸好活得夠長,否則就拿不到獎嘍!” 

  “獨龍大俠” 

獨龍江,原名“俅江”,地處滇西藏喜馬拉雅弧形構造的大拐彎處,毗鄰緬甸,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獨龍族的聚居區(qū)。上世紀90 年代,這里不通公路,貧困且閉塞,但是這里卻是研究多種動植物共生、匯聚和種屬演化替代不可多得的“寶地”。

獨龍江峽谷

  進出獨龍江的山路如蜈蚣一般貼在陡峭的崖壁上,3 天只能走一個單程,不小心踏空可能跌入山谷喪命,遇上冬季下大雪,可能迷路甚至凍死。每年10月到來年5 月,大雪封山,外面進不來,里面出不去,即便插翅也難飛。最不能忍受的是山林中的各種螞蟥、蚊子、馬鹿虱子(蜱蟲),它們六親不認,見人就上,一旦遭襲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1990年10 月封山之前,60 歲的李恒和她的考察隊員出現(xiàn)在通往獨龍江鄉(xiāng)的驛道上,一共4 個人。浩浩蕩蕩的馬隊馱著大大小小的籮筐,籮筐里有送給當?shù)剜l(xiāng)親們的煙酒、紅糖;有考察隊生活需要的生活用品;有各種考察用的器材,還有夠用一年的蠟燭。 

  偶爾路上碰見趕路的老鄉(xiāng),大家都勸她回去,說女人走這條路太危險了。李恒表示依然前行。為了這次考察,她放棄了退休后的生活,她放下了重病在床的愛人,她寫下了可能再也回不來的遺書,她還帶上了兒女的叮嚀,剛剛出發(fā)就退縮,這不是李恒的風格。 

  3天的時間,李恒帶領的考察隊走進了獨龍江鄉(xiāng),她成了鄉(xiāng)親們口中的“獨龍女俠”。 

  為了全面搜集獨龍江的植物,李恒走遍了獨龍江兩岸的各個村寨,大小溝坎,以及人跡罕至的高山峻嶺。他們的行為感染了獨龍族的男女老少,上至鄉(xiāng)長,下至獵人,不論是打豬草的婦女,還是正在玩耍的兒童,幾乎每天都會送一把花草給考察隊作標本。那段日子里,李恒最經(jīng)常的工作狀態(tài)是白天采摘標本,晚上登記,壓制,烘烤,查閱文獻。看著一個個標本壓制成形,她的心頭無限喜悅。日復一日,日出日落,他們埋頭工作,沒有休假。一個植物標本,除了標本外,還需要有一份專屬的“植物標本采集記錄”,記錄采集日期、編號、產(chǎn)地、生長環(huán)境、海拔高度等信息??疾旖Y束后,這份植物“戶口”寫滿了33 個小“賬本”。 

  正當一切有條不紊進行的時候,考察被一場意外打亂。李恒染上瘧疾,高燒不退,由于缺醫(yī)少藥,生命危在旦夕。但大雪封山,馬隊無法出去,直升飛機也無法進來。村民從部隊借來擔架,頂風冒雪將她抬到當?shù)匦l(wèi)生所。她命大,簡單治療之后,竟然僥幸闖過“鬼門關”。從那之后,她開始用錄音機錄下工作上的安排、科考的成果。 

  李恒的敬業(yè)、執(zhí)著感動了周圍的人,漸漸地,馬庫邊防軍戰(zhàn)士,獨龍族老鄉(xiāng)都成為她的向導、幫手和好朋友。她與鄉(xiāng)親們分享豆腐的制作方法,共享當?shù)氐哪в?、魚腥草等野菜資源。她哄著從來不洗臉的娃娃們洗臉,教孩子們用蠟筆畫畫。她每走到一處,孩子們就圍在她的身旁。每次采集標本回來,都會聽到孩子們的歡叫:奶奶回來了! 

  考察結束,考察隊要離開駐地了。啟程的那個早晨,全村男女夾道歡送,可愛的孩子們卻一個也不愿抬頭。此情此景令李恒難以忘懷。 

  標本采集工作結束的時候,她已經(jīng)在大山里呆了230 個日夜,出山的馱筐里裝滿了42000 余份標本。 

 

獨龍江山路

  考慮到山路難走,李恒被安排騎馬出山,誰知道這份善意竟造成了一個意外事故。 

  李恒胯下的馬是運輸馬,沒有馬鞍,需要很高的騎馬技巧。從東哨房下來不久,李恒就被拋下馬來,躺臥在巨石上,等被發(fā)現(xiàn)的時候,她已經(jīng)不能動彈。李恒忍痛被扶上馬,繼續(xù)走了兩天,才到達貢山縣城。 

  昆明植物所派來的車已經(jīng)到達,貢山縣和怒江州的有關干部已經(jīng)在此等候考察隊的歸來。李恒馬不停蹄地在貢山和州府六庫先后作了3 次匯報,總結了考察成果,提出了保護獨龍江生物多樣性、提高文化教育、改善獨龍族生活水平等建議。6 天后,李恒回到昆明醫(yī)院,經(jīng)診斷,3 根肋骨折斷。她放不下剛剛帶回來的標本,拒絕了住院治療,拿了一貼膏藥,李恒又鉆進了標本館。她站著吃飯,站著工作,趕在春節(jié)前夕,終于完成了獨龍江植物標本的鑒定工作。 

  就在這個時候,李恒因長時間在標本室工作,過量吸入標本室的殺蟲毒氣,深夜里,發(fā)生氣管大出血,這一次,她不得不住進醫(yī)院。 

 

  獨龍江風光 

  獨龍江考察取得圓滿成功,收獲7000 多號標本。通過與歷次采集的獨龍江標本進行系統(tǒng)鑒定,李恒與云南大學朱維明教授等人合作,整理出版了《獨龍江地區(qū)植物》。該書首次揭示了獨龍江這片土地的地史歷程,闡述了獨龍江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特別是水文氣候的特殊性、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的緣由;首次比較完整地記載了獨龍江的蕨類和種子植物2276 種,包括88個新種。書中以獨龍江的實地科考為依據(jù),首次全面介紹了獨龍江的植物、地理、地質地礦、水文、氣候、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情況,對于獨龍江的發(fā)展和保護提供了有力的證據(jù)和支持。 

  考察結束了,李恒的生活又回了到往日的狀態(tài),而獨龍江鄉(xiāng)卻在歲月的更迭中,悄然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電通了,柏油公路修到了家門口,錢可以買到東西了,鄉(xiāng)里有小學了,等等。 

  在獨龍江地方志上,李恒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 

“高黎貢山女神”

  高黎貢山,地處怒江西岸,總面積12萬公頃,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為了研究高黎貢山的生物多樣性,李恒歷時近10年,20 多次進入高黎貢山,那時,她已經(jīng)70 多歲。 

  2002年,李恒以73 歲的高齡主持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云南西部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合作研究”,項目總經(jīng)費400 萬美元。 

 

  高黎貢山 

  2004年秋天,李恒率領一支由多國研究成員組成的25名人考察隊再次走進高黎貢山,歷時32天,取得高黎貢山考察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功,采集標本數(shù)量居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項目歷次考察之最。 

  這10年,李恒從高黎貢山采集的標本超過3 萬號(每號包括5-10個標本),經(jīng)鑒定確認,高黎貢山共有種子植物5133 種,其中383 種為高黎貢山的特有物種。對高黎貢山全面系統(tǒng)的考察帶來的是對大山更加深刻的了解,這些信息,對保護生物、氣候、垂直帶譜自然景觀、多種植被類型和多種珍稀瀕危動植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高黎貢山因為其生物的多樣性,被學術界譽為“世界物種基因庫”,同時成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qū)”。 

  “高黎貢山女神”,這是當?shù)匕傩账徒o李恒的又一個綽號。 

  與時俱進的“80 后” 

  生命賦予了我們思考的能力,生命也賦予我們行動的力量,于是生活在我們內在的思考與外在的行動作用下發(fā)生改變。有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有的人改變了周圍人的命運。 

  30多歲初識植物學時,李恒通過勤學苦讀改變了自己的專業(yè),而后幾十年在大山里的奔走考察,在標本室里觀察標本,在辦公室整理分析數(shù)據(jù),看見的是越來越多的植物標本,是項目報告,是一本本科學專著。看到的,還有因為她的工作而發(fā)生變化的山村,以及山村里生活的人們。 

  如今,李恒已經(jīng)年近90歲,每天來辦公室上班,和年輕人一起討論科研,組織基金項目,時間允許的時候下基層指導重樓種植。她的日程表排得滿滿的,她想做的事情很多。 

  學生楊永平對李恒長期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熱情高漲的工作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總結。在他看來,李恒的心中一直有一種理想,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讓自己的知識幫助更多的人,她沉迷于這種平凡但卻不簡單的生活;她肯為理想持之以恒地付出,包括時間、精力、財力和物力;她喜歡學習,樂于勇敢地接受新事物,是一位與時俱進的“80 后”。 

  理想讓人前行不止,堅守讓人心無旁騖,學習讓人永葆青春。也許這并不足以反映李恒的全部,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先從她的簡單、直爽、執(zhí)著學起。 

    作者為本刊記者,本文發(fā)表于《民主與科學》2017年第3期,原標題為《李恒 沉迷于平凡卻不簡單的生活》,有刪改,除人物單人照外,圖片均來源于網(wǎng)絡

    《民主與科學》(2017年第3期)

    來源:http://mp.weixin.qq.com/s/m6E7DMNED_UHns5EAXhEGA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650201    點擊這里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