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午夜国产理论电影_国产欧美视频在线播放_小早川怜子亚洲重口味_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午夜主播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tài) > 傳媒掃描
left
新聞動態(tài)
傳媒掃描

【新民晚報】曾孝濂:花本意并不是為人而開

文章來源:新民晚報  |  發(fā)布時間:2018-06-11  |  作者:羊頓  |  瀏覽次數:  |  【打印】 【關閉

 

 

曾孝濂在CCTV-1《朗讀者》第二季節(jié)目現場

 

  曾孝濂繪牡丹 

  5月19日,央視播出《朗讀者》第二季,落葉紛飛中,曾孝濂朗讀了一篇賈平凹的《落葉》,鄉(xiāng)音濃重,中氣十足。

  他是畫師,也是工程師;是研究員級的科學工作者,也是畫家,藝術家,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被譽為中國植物畫第一人。

  一支筆,一輩子

  曾孝濂的生物藝術畫,用科學的眼睛準確描繪物種的科學特征,用藝術的筆觸為花與鳥賦予鮮活的生命。這些作品兼具科學與藝術之美,被鳥類專家鄭作新院士稱為“科學與藝術的融合”,著名作家馬識途則稱其是“在大自然中捕捉美”。

  《杜鵑花》《杉樹》《中國鳥》等幾套獲獎郵票,更是讓曾先生在民間吸引擁躉無數。而他設計的牡丹花明信片是我國郵政史上發(fā)行量最大的明信片之一??梢哉f,只要你經歷過紙質信件的時代,就一定見過曾孝濂設計的郵品。

  作品如此奪目,他卻認為自己的人生平淡、單調,緣分最深的是個“一”字。曾孝濂一輩子只進過一家單位: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一直干到退休;一輩子只做了一件工作,一輩子只有一個愛好,就是用畫筆謳歌生命,為植物樹碑,為鳥類立傳,“一條道走到黑”。

  他甚至在節(jié)目中笑言自己一輩子只有一個老伴,相伴終生;只生了一個兒子,只得了一個孫子——遠在國外求學的愛孫也在從事藝術方面的探索。

  為中國植物畫傳

  1939年6月,曾孝濂出生于云南威信。少時的他,是“信手涂鴉一頑童”,十來歲時就比著毛主席像臨摹,“膽子大,但畫得不像”。

  不過,曾孝濂后來的畫作卻很講究“像”,或者說是講究精確。無論是早期的科學著作插圖,還是后期的花鳥藝術創(chuàng)作,都要做到“無一花無出處,無一葉無根據”。對于很多畫家“不屑一顧”的這種畫法和畫種,他有自己的看法,“我偏覺得味道足”。

  他說:“博物畫作品好不好,話語權不在權威的文藝評論家或者藝術雜志,而在廣大受眾手里。博物畫是一個非常具有大眾品格的畫種,它貼近自然,反映自然,既有審美的屬性,又具有鑒別的功能?!?/p>

  1958年,曾孝濂高中畢業(yè),被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招錄,職務是見習繪圖員。

  對自幼愛好涂鴉的曾孝濂來說,能從事與繪畫相關的工作,比考取大學還要高興。適逢第二年《中國植物志》立項,需要大量畫師。于是,曾孝濂就“機緣巧合入畫途”,一入就是將近四十年的時間,正與《中國植物志》這一浩瀚工程的編撰時間對應。1959年啟動,2004年才得以編撰完成的《中國植物志》。

  六十年后,和曾孝濂一起登上《朗讀者》舞臺的,還有皇皇八十卷一百二十六冊《中國植物志》。這一巨著先后動用三百十二位植物分類學家,一百六十四位畫師,曾孝濂正在其中。在董卿的訪談中,曾孝濂熱淚盈眶:很多畫師為《中國植物志》畫了一輩子,今天,我代表的是這個默默無聞的群體。

  典型的科學著作插圖,主要是以臘葉標本為依據的黑白線描圖,雖不乏美感,但有一套近乎程式的繪畫語言,重在準確地傳達物種特征?!懊慨嬕粡垐D,都得打草稿,給分類學家看??赐甏_認了再上鋼筆稿、墨線。表現形式、線條的結構,這些需要一點一點積累。”就這樣,曾孝濂從見習繪圖員成長為一名畫師。

  他逐漸熟悉了不同植物花葉根須的特征,以致多年以后面對《朗讀者》舞臺上擺放的鮮花,也一眼就看出其所屬的物種,什么科,什么屬。在訓練出一雙科學之眼的同時,他的青春也獻給了《中國植物志》和《云南植物志》這樣的科學插圖工作,除了少量《云南茶花圖譜》這樣的彩色作品,美好年華換來的主要是他為五十余部科研著作所繪的兩千余幅黑白線圖。

  工作之外,天賦的本能又讓曾孝濂拿起了藝術之筆。為了找到自己的繪畫語言,在畫對的基礎上能進一步畫好,他不停地讀書、看畫、臨摹,獨自摸索、實踐。對他影響最大的是英國《柯蒂斯植物學雜志》,這本雜志上的歐洲植物學插圖,奠定了曾孝濂生物畫英國古典水彩的風格。

  回憶起這段經歷,他很感念時任所長、植物學家蔡希陶、吳征鎰,以及昆明植物所的分類學家們,因為對當時的曾孝濂來說,最大的問題是插圖任務繁重、進度緊張,沒有自己的時間琢磨?!爱敃r我們的領導很好。他們盡量不特別催我們這些新人,不說趕緊做、趕緊交稿。他們知道我們年紀小,就盡量幫助我們。有時候還會跟我們一起解剖采來的花”。

  《朗讀者》上,朗讀之前,曾孝濂大聲誦出獻詞:“謹以此篇獻給蔡希陶先生。”

  從熱帶雨林走來

  上世紀六十年代,為了越戰(zhàn)的需要,研究瘧疾防治藥物的“5·23”項目啟動。最大的成果是篩選出一種療效顯著的菊科植物,其有效成分青蒿素經過臨床和病理實驗得以確認。多年以后,屠呦呦借此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yī)學獎。

  而這個項目對曾孝濂的最大影響是把他從標本館一下拉到了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一待就是五年,這正給了他向大自然深入學習的機會。

  《新民晚報》(2018年6月4日 第18版)

  來源:http://xmwb.xinmin.cn/html/2018-06/04/content_18_1.htm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650201    點擊這里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