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tài)
|
傳媒掃描
【新華社】水稻有記性?研究發(fā)現(xiàn)水稻對幹旱有“記憶” 文章來源:新華社 | 發(fā)布時間:2019-03-25 | 作者:岳冉冉 | 瀏覽次數(shù): | 【打印】 【關閉】 新華社北京3月19日電(記者岳冉冉)人有不愉快的記憶,水稻也有,特別是對幹旱的記憶。我國科學家的這一發(fā)現(xiàn)于近日發(fā)表在國際期刊《遺傳學前沿》上。 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莉介紹,植物在自然生長中會經(jīng)歷多次環(huán)境脅迫,為了維持正常生長,它們在逆境中不會越來越蔫,反倒能“越挫越勇”,一步步“磨煉”出抗逆能力,這説明植物對逆境是有“記憶”的。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生長過程需水量極大,它對‘幹旱’這一滅頂之災是否有‘記憶’,這讓我們很好奇?!眲⒗蛘h。 團隊通過多年研究,不僅找到了水稻的幹旱“記憶”基因,還找到了調控水稻幹旱“記憶”響應的網(wǎng)絡。 研究人員首先對水稻樣品進行了多次幹旱復水(重新吸回水分)處理,然後用鏈特異性轉錄組測序法,得到了大量與水稻幹旱“記憶”相關的候選差異表達基因,最終確定了6885個幹旱“記憶”轉錄本及238個幹旱“記憶”長鏈非編碼RNA(核糖核酸)。 根據(jù)表達趨勢變化,研究者將這些幹旱“記憶”基因分為:“劑量”“線性”“累積”“初始”“穩(wěn)定”五種變化趨勢類別的16個模式。 “我們進一步驗證了這些幹旱‘記憶’基因在水稻抗旱能力中發(fā)揮的作用。比如‘劑量’模式包含的基因常會被忽略,因為這類基因在水稻經(jīng)歷首次幹旱時不會顯著表達,要在經(jīng)歷多次幹旱後才會變化?!眲⒗蛘h。 該成果為學界研究如何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提供了備選基因庫。 ?。ㄐ氯A社 2019年3月19日) 來源:http://big5.news.cn/gate/big5/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3/19/c_1124254797.htm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650201
點擊這里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