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tài)
|
傳媒掃描
【人民網(wǎng)】5000余名市民參與昆明植物所第15屆公眾科學日 文章來源:人民網(wǎng) | 發(fā)布時間:2019-05-22 | 作者:楊文明,楊梅 | 瀏覽次數(shù): | 【打印】 【關閉】 2019年5月19日,主題為“植物的光影世界”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第15屆公眾科學日,在昆明植物所舉行。 夏日炙熱的晴空下,共計5000余名昆明市民和植物愛好者涌入昆明植物所,邊納涼邊游樂邊探秘,神奇奧妙的植物科學知識伴隨大伙兒度過了一個愉快而有意義的周日。本屆公眾科學日系列活動,以“植物的光影世界”為主題,整個活動由互動體驗、參觀講解和互動展示三大部分組成。
工作人員、志愿者合影。攝影:楊云珊、黃儷 昆明植物園保育著許多珍稀瀕危植物,它們被植物學家譽為植物中的大熊貓、揚子鱷或者白鰭豚……野外已難覓蹤跡。為了讓公眾進一步了解這些植物的故事,在明星植物MINI講堂中,科普講解員帶領公眾近距離感受它們的存在,聆聽它們的科學故事,讓公眾了解它們不平凡的生命。
明星植物MINI講堂。攝影:楊云珊、黃儷 “花兒為什么有各種顏色?蘑菇為什么有毒?為什么樹上樹下都長有苔癬?”在探尋宮崎駿動漫里的植物世界活動中,孩子們對動漫世界中那些神奇的植物表現(xiàn)出極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紛紛提出自己的疑問。四場充滿趣味的科學報告,在孩子們心中悄悄種下了科學的種子。
探尋宮崎駿動漫里的植物世界。攝影:楊云珊、黃儷 昆明植物園的奇異植物館目前仍在籌備階段,暫時未對公眾開放。借此次公眾科學日之際,通過現(xiàn)場報名,一部分公眾得以進入、先睹為快,體驗植物之奇妙。大家好奇地觀察著豬籠草、捕蠅草、瓶兒草、茅膏菜……原來,植物可不都是“吃素”的,它們個個身懷絕技,專吃小昆蟲。
奇異植物館參觀。攝影:楊云珊、黃儷 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xù)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組織策劃的“顏色——絢爛多彩的植物外衣互動體驗活動”中,參與者通過化學實驗了解了各種條件的變化對植物顏色的影響,在充滿樂趣的實驗中讓參與者關注生活中的植物化學,讓有興趣的年輕人產(chǎn)生對科學的無盡遐想。
顏色絢爛多彩的植物外衣。攝影:楊云珊、黃儷 資源植物與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的“顯微鏡下觀察會發(fā)光的轉(zhuǎn)基因植物”活動中,通過植物基因工程方法,將來源于海洋生物“水晶果凍水母”并經(jīng)過優(yōu)化的綠色熒光蛋白GFP轉(zhuǎn)入了植物分子生理學研究的重要模型植物擬南芥,公眾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到了轉(zhuǎn)基因擬南芥植物中發(fā)出的奇妙熒光。
顯微鏡下觀察會發(fā)光的轉(zhuǎn)基因植物。攝影:楊云珊、黃儷 收集并展示植物種子的種子博物館里人頭攢動,巨大的儲種格柵前,拍照、駐足細觀、尋求知識講解者絡繹不絕;以豬腰豆、豬屎豆、鷹嘴豆、山羊豆、木蝴蝶等為代表的形態(tài)各異的果實和種子,令人驚嘆的同時,也撬動著參與者對物種奧妙的想象空間。
參觀種子博物館。攝影:楊云珊、黃儷 為了配合本次“植物的光影世界”主題,活動中還特別策劃了“超越肉眼”圖片展。人類是視覺動物,通過眼睛捕捉大量信息。但人類的感官終究有界,限制了人類對自然的理解。借助各種科學成像技術,人類看到更多的色彩(紫外和紅外攝影),洞察事物的內(nèi)部(X光攝影),審視細微的結(jié)構(掃描電子顯微鏡等)并感受環(huán)境的溫度(紅外熱成像)。前來參觀的公眾紛紛表示,這些科學圖像不僅拓展他們對植物世界的認識,還帶有強烈的藝術美感。 據(jù)了解,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是中科院在全國布局的五家植物學科研機構之一。每年的5月中旬,昆明植物所都會選擇一個周末,面向社會公眾開放一天,旨在傳播科學知識,服務社會大眾、拉近公眾和科學的距離。至今年,公眾科學日已成功舉辦15屆,取得了良好的科普宣傳的社會響應,每年參與人數(shù)都呈上升趨勢。 (楊文明、楊梅) (人民網(wǎng) 2019年5月21日) 來源:http://yn.people.com.cn/n2/2019/0521/c372456-32960537.html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650201
點擊這里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