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tài)
|
傳媒掃描
秋日的春城昆明,滇池寶豐濕地草碧波明,魚翔淺底,鷺鳥翩飛;北郊的昆明植物園“扶荔宮”里,氤氳白霧中,蘭科奇花斗艷爭芳;西郊眠山的昆明靈長類研究中心,恒河猴、紅面猴、樹鼩在枝上嬉鬧跳躍……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以下簡稱COP15)10月11日至15日在這里舉行。世界眼光聚焦中國,也由此認識保護生物多樣的中國行動。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在滇池國際會展中心舉行。邢路揚 攝 “我們擁有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相關的機構多達40余家,包括在境外建設的研究中心,19個研究所的生物標本保藏和科普展示館館藏標本達1870余萬份,占我國標本收藏量的一半;建設國家標本資源共享平臺,已數字化來自329個標本館或博物館的1635萬份標本。”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院士10日在昆明表示,中科院還擁有和參與建設植物園15個,總面積為68319.7公頃,占全國植物園總面積的67%。 近年來,中科院持續(xù)加強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的基礎性建設,在生物多樣性領域取得的諸多重要成果。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生物多樣性監(jiān)測,有“組合”利器 螞蟥、蟑螂、螳螂……在云南高黎貢山,這些看起來有點嚇人的小動物,有著不為人知的作用——監(jiān)測環(huán)境中的生物多樣性。 早在2012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俞維理團隊等研究發(fā)現,通過對一定區(qū)域內昆蟲樣本的混合DNA測序,可以對該區(qū)域的生物多樣性進行編目和監(jiān)測。他們在國際領域首次描述的“生物多樣性湯”,最近又已“升級”,通過優(yōu)化多個技術環(huán)節(jié),科學家和林農部門利用高通量條形碼技術快速監(jiān)測生物多樣性不再是夢。 在生物多樣性監(jiān)測方面,近20年來,中科院建設起中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監(jiān)測網絡,目前共建成24個大型森林動態(tài)樣地和50多個面積1至5公頃的輔助樣地。“樣地總面積達到580公頃,標記的木本植物1827種245萬株,代表了中國從寒溫帶到熱帶的地帶性森林類型。”張亞平院士說。
云南麗江森林生物多樣性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在此基礎上,2013年,這個“國家隊”正式啟動中國生物多樣性監(jiān)測與研究網絡的建設,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三個方面的10個專項網和1個綜合監(jiān)測管理中心。其中獸類網在全國已經布設紅外相機超過5000臺,拍攝到紅外圖像500多萬張,涉及獸類110多種,鳥類370多種;鳥類網用衛(wèi)星追蹤器標記140多種4000多只遷徙鳥類,40多億條數據,據此建立了目前“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路線上鳥類監(jiān)測最全的數據庫。 中科院還在全國率先開展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體系的研究,對61個物種實現了人工繁殖基礎上的遷地保護、9個物種開展近地保護示范、20個物種開展回歸試驗示范。
綠孔雀。楊星 攝 在國家水平摸清主要生物類群和植被類型 綠孔雀,被稱為“百鳥之王”,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評定為“全球性瀕?!钡燃?。 一個風塵仆仆的身影,近二十年來,奔走在云南瀾滄江、怒江、紅河流域,只為尋覓和保護“百鳥之王”。他是昆明動物研究所楊曉君研究員。 “當前,生物多樣性正以空前的速度減少,嚴重威脅著人類福祉。如何更有效地開展生物保護,已成為全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解析物種瀕危機制,可望為有效保護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睏顣跃芯繂T說,為了搞清這個問題,他們與中山大學等單位合作,組裝了首個綠孔雀基因組,并開展了種群基因組重測序。同時,綜合使用多種分析方法,揭示自約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以來,綠孔雀種群急劇衰退的過程。 他的團隊聯合林業(yè)主管部門、社會組織、動物保育機構等,推進保種增量、人工繁殖、社區(qū)共建科學管護。目前,綠孔雀野生種群約555至600只,穩(wěn)中有升,經過基因組鑒定的純種人工種群初步形成并成功繁育孵化子一代。 從20世紀50至60年代起,中科院先后組織850所大專院校和研究所進行了40多次自然資源綜合科學考察,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第一手資料,正在開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和即將啟動的第三次新疆自然資源科學考察等將為我國生物多樣性的本底和變化提供翔實的資料。
《中國植物志》 “歷經數十年,一代代科研人員艱辛編撰,《中國植物志》《中國動物志》《中國孢子植物志》《中國真菌志》《中國遷地栽培植物大全》《中國化石植物志》等一系列志書,以及中國植被圖、中國植被志相繼問世,我國基本實現了在國家水平摸清主要生物類群和植被類型的目標。”張亞平院士說。 自2008年起,《中國生物物種名錄》每年發(fā)布年度名錄,2021年的版本名錄,包括11.5萬個生物物種。我國幅員廣大、環(huán)境多樣、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 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我國發(fā)表的新物種超過2400種,占全球新發(fā)表物種總數的10%以上,其中高等植物312種、脊椎動物100種、昆蟲類1322種、真菌類669種。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種子墻 保藏收集生物多樣性資源,為未來留種 又一次滇南建水之行,張挺博士的運氣不錯。 他不但采到了竹生羊奶子、天胡荽和金腰等一批珍稀植物的標本和種子,還在“行程之中、運氣之外”采到報春和蘭科疑似新種標本。 種子,是植物遺傳信息的攜帶者和傳遞者,是植物繁衍之源,也是一國不可或缺的戰(zhàn)略資源。
中國昆明北郊元寶山山頂茂密的樹林里,隱著一座為未來留種的“國之重器”——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也被稱為我國野生生物的“諾亞方舟”。
用于研究的種子??萍既請笥浾?趙漢斌 攝 “截至2020年12月,種質資源庫已保存植物種子10601種,占我國種子植物物種數的36%,植物離體培養(yǎng)材料2093種24100份,動物種質資源2203種60262份,微生物菌株2280種22800份。”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長孫航研究員向記者介紹,有了先進的保藏手段和平臺,使我國特有種、珍稀瀕危種及具有重要經濟、生態(tài)和科學研究價值的物種安全得到有力保障,種質資源庫也躋身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設施行列。 此外,由中國科學院戰(zhàn)略生物資源計劃支持的《中國科學院生物資源目錄》,匯集了中國科學院40個研究所73家生物資源庫館的735萬份生物資源數據,包括生物標本、植物資源、生物遺傳資源、實驗動物資源及生物多樣性監(jiān)測網絡資源,形成了完整的數據系統。
滇金絲猴。圖片來源:新華社 搭建平臺投身研究,服務生物多樣性保護 據悉,在生物多樣性與生態(tài)系統功能與服務方面,近年來中科院科學家發(fā)表了多個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包括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的生態(tài)系統服務價值、生物多樣性促進森林生態(tài)系統的碳固定、2000-2010年間中國生態(tài)系統服務的定量評估、生態(tài)系統服務付費補償等。 張亞平院士介紹,在生物多樣性大數據平臺建設方面,中科院建有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數據中心7個,包括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國家生態(tài)科學數據中心、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和三個院級數據中心,即植物科學數據中心、海洋科學數據和地球大數據中心。此外,生物多樣性與生態(tài)安全數據平臺,植物主題數據庫、動物主題數據庫等整合了海量生物和生態(tài)數據可供分享。搭建了全球微生物資源數據共享平臺,匯聚了來自51個國家141家合作伙伴的52萬株微生物實物資源數據,制定了國際微生物領域的第一個ISO級別的微生物數據標準,形成了全球互聯互通的微生物數據信息化合作網絡。
張亞平課題組揭示非洲家犬復雜的源流歷史 “萬犬國際基因組計劃”“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萬種魚類基因組計劃”……中國科學院主導或聯合發(fā)起的諸多研究行動,為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樣性起源與演化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對于大尺度生物多樣性格局、生物多樣性的維持機制、瀕危與保護機制、生物多樣性的生態(tài)系統功能和服務等重大科學問題,來自中科院科學家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斑@些研究對制訂生物多樣性保護規(guī)劃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支撐,對我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具有重要意義?!睆垇喥秸f。 為迎接COP15的召開,中科院還圍繞2020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等開展了系列研究,組織了一系列高水平論文和??c專題,如《國家科學評論》期刊“生態(tài)文明—人與自然關系新認知”專題、《科學進展》期刊“2020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大挑戰(zhàn)與對策”專題;策劃了《中國科學院院刊》“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tài)文明”專題、《生物多樣性》期刊“生物多樣性公約 COP15”專輯和《人與生物圈》期刊的生物多樣性公約專輯等。 (科技日報 2021年10月15日)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tfwPBhHgxL9B7xIntfeK8Q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650201
點擊這里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