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tài)
|
傳媒掃描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作為陸地生態(tài)系統最大的人為干擾因素,土地利用變化是僅次于化石燃料燃燒的第二大人為溫室氣體排放來源。 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未來研究中心了解到,該中心研究人員最近發(fā)現,干熱河谷的土地集約化利用,減少了水分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和多功能性的脅迫,但增加了土壤的二氧化碳產出。 “土地利用變化所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很大程度來自非農業(yè)系統向農田的轉換。”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許建初介紹。
紅河干熱河谷地區(qū)土地利用方式的垂直分布 干熱河谷是中國西南典型生態(tài)系統類型,其主要特點是高溫、低濕度、低降雨量和高蒸發(fā)量等。由于長期干旱、土壤侵蝕等自然因素的影響以及人類干擾的增加,該區(qū)域典型土地覆被模式正從主要是稀樹草叢的多層次結構,向低層級結構演變,很多區(qū)域甚至已退化為荒坡和裸地。 為實現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和生態(tài)文明發(fā)展的雙重目標,當地政府啟動了“百萬畝熱區(qū)保護開發(fā)”計劃,大面積的退化土地,將轉變?yōu)檗r業(yè)經濟用地,主要用于栽培芒果、火龍果等特色熱帶經濟水果?!斑@種人為土地集約化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可以遏制這種土地退化,同時促進水土保持,并增加土壤生產力。”許建初說。 山地未來研究中心前期的研究,揭示了紅河干熱河谷中這種土地集約化利用對土壤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但這種土地集約化利用背后潛在的微生物機制尚不清楚。
研究發(fā)現示意圖 “我們常年致力于農林復合系統構建與全球氣候變化間的關系研究,并對農林復合系統下的土壤生態(tài)多功能性和可持續(xù)利用等進行了追蹤研究?!痹撝行母毖芯繂T桂恒介紹,他們依托紅河農林復合生態(tài)云南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通過對干熱河谷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土壤溫室氣體排放進行定點監(jiān)測,并結合土壤理化和宏基因組分析,發(fā)現從退化土地到旱作農耕的轉變,主要是通過降低土壤含水量以及養(yǎng)分有效性對于一些關鍵微生物生長的約束,進而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重組并導致微生物群落及功能多樣性顯著降低。 “同時,這種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特征和微生物群落的影響,也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多功能性和碳利用效率,并導致了土壤中一些重要代謝過程的變化,加劇了呼吸作用,進而引起土壤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闭撐牡谝蛔髡咄跽椴┦空f。 由于此項研究中,觀察到的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和多功能性下降的趨勢,可能會嚴重影響干熱河谷改造后土壤功能的可持續(xù)性。因此,下一步他們將重點探索和制定緩解此區(qū)域土地利用變化導致的土壤碳流失,以及進一步增加“喬灌草立體種植”與果園生草覆蓋等碳固存農業(yè)管理技術和措施。 相關研究成果,已發(fā)表在國際環(huán)境科學領域知名期刊《整體環(huán)境科學》上。 ?。ㄖ袊萍季W 2022年9月7日)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650201
點擊這里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