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午夜国产理论电影_国产欧美视频在线播放_小早川怜子亚洲重口味_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午夜主播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tài) > 傳媒掃描
left
新聞動態(tài)
傳媒掃描

【光明網(wǎng)】讓科普與科研“雙向奔赴” 共同點亮科學的星火

文章來源:  |  發(fā)布時間:2022-09-26  |  作者:  |  瀏覽次數(shù):  |  【打印】 【關閉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fā)的《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既是《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guī)劃綱要(2021—2035年)》的細化指導,也是未來中國開展科普工作的指導綱領性文件。它內容豐富、立意深遠,為新時代中國科普工作設立了新起點,也為我們普通的科普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為何科普這么重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普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公民科學素質快速提高。我國科普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公民科學素質快速提高,當前的科普已經(jīng)形成了“黨的領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社會協(xié)同、開放合作”的共贏模式。如《意見》所述,科學普及是土壤,民眾是基礎,億萬大眾的科學素質提升了,才能理解科技、欣賞科技、追求科學真知,吸收科學的養(yǎng)分,科學的土壤才會肥沃,奇思妙想的種子才會從這些肥沃的土壤中吸收養(yǎng)分破土而出,開出文明之花、結出社會富足之果。雖然它們并不一定都能長成科技創(chuàng)新的大樹,但正是這些大大小小、功能多樣的小植株,與大樹構成了和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令科技創(chuàng)新的參天大樹不會孤立于荒漠之中,也為應對明日的未知,提供無限的可能。培育肥沃的土壤是一個長期而持續(xù)的過程,因此科普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終身學習。盡管漫長艱苦,但每位參與者都能體會到因為土壤不斷改良而帶來的科技碩果,它們將持續(xù)而長久地改善、提升我們的生活,正如歷次科技革命帶來的成就一樣。

  誰來做這些的科普工作?大眾是科普工作的對象,但大眾也是科普工作的執(zhí)行者。傳我所知,學我未知,凡有一絲科學精神和科學知識者,皆是科普工作的參與者。科學知識從發(fā)現(xiàn)者向更多的人進行傳播,固然有先后和影響的程度之分,但最終如丟入平靜水潭中石子產生的漣漪,將這種信息傳向整個池塘,并永久地提升了池塘的水位??茖W發(fā)現(xiàn)是這顆石子,科學家、科技工作者、青年人、公眾是這一圈圈知識漣漪的受益者和傳播者。通過系統(tǒng)的安排以及相關制度的設定,保持知識信息的傳播鏈,保證科學知識以下一環(huán)節(jié)可以感知和接受的方式正確傳導下去,是各級黨委和政府領導下各單元的職責。在其中,科技工作者應是主力軍,他們不僅是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發(fā)現(xiàn)者、生產者、創(chuàng)建者和弘揚者,更應該是傳播者??萍脊ぷ髡哂兄顑?yōu)秀的接受及思辨能力,也是多種類型社會角色(如家庭、工作單位、社區(qū)、交際圈)的多元節(jié)點,具有信息過濾、強化、翻譯的能力,也具備快速應用實踐知識的精力和時間。

  科普工作我們能做什么?不同領域的科學知識如不同顏料袋中被擠出的五彩斑斕的顏色,被不同的人繪成風格奇異的畫呈現(xiàn)在公眾面前。公眾只看見了畫作呈現(xiàn)出來的氣勢磅礴、瑰麗奇幻,卻忽略了顏料是基礎、想象力是核心、努力嘗試繪畫才是畫作呈現(xiàn)的關鍵。從社會需求出發(fā),傳播不同學科的科學知識,激發(fā)公眾的科學想象力,鼓勵并幫助他們中的愿意嘗試的人進行“創(chuàng)作”,是現(xiàn)階段各個科普單元能做的事情。我們應當窮盡所能,幫助公眾抽離出他們感興趣的科學本質和原理,用其可以理解的方式翻譯科學的信息,以激發(fā)大眾對科學的興趣。

  科普我們如何做?科技資源是科普的“源頭活水”。國立科研機構有著豐富的科研成果、科教資源和完善的科研設施,在一定程度上這些都可以轉化為科普資源和科普內容。近年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統(tǒng)籌安排,不斷探索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研實驗室對公眾開放,助力公眾了解基礎科研,培養(yǎng)公眾對科學的好奇心、想象力、探索欲,深入落實中國科學院“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計劃,進一步推動科研與科普的有機結合,實現(xiàn)“雙向奔赴”。近年來,研究所充分發(fā)揮科普資源優(yōu)勢,積極舉辦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滿足公眾對科學的興趣,激發(fā)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對科學的熱愛和科技創(chuàng)新的熱情。良好的踐行科學普及社會責任,助力科普事業(yè)發(fā)展,打造新時代發(fā)展的“科普之翼”。

  《意見》同時指出各類媒體要發(fā)揮傳播渠道重要作用,加大科技宣傳力度,主流媒體要發(fā)揮示范引領作用,增加科普內容。昆明植物所一直倡導“科普+宣傳”的科普策劃模式,結合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的優(yōu)勢將研究所特色科普資源通過紀錄片、網(wǎng)絡直播、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不同形式開展科普宣傳,充分展示研究所特色科普資源??傊?,我們應當把科普當做生活的日常,它是我們理解自然、社會、甚至未來的基礎,是我們享受更好的科技產品、改善生活質量、創(chuàng)造更多財富的“說明書”。

  未來將至,科普將是改變我們個人、國家的新思維“基礎設施”。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辦公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xù)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來源:https://share.gmw.cn/tech/2022-09/26/content_36048733.htm 

 ?。ü饷骶W(wǎng) 2022年9月26日)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650201    點擊這里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