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tài)
|
科研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小桐子藥用資源方面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文章來源: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 | 發(fā)布時間:2012-03-19 | 作者:劉接卿 | 瀏覽次數(shù): | 【打印】 【關閉】 小桐子也稱麻瘋樹,在我國的西南和東南部地區(qū)大量分布,是一種適合在貧瘠土壤和干旱地區(qū)迅速生長的木本植物,是天然的藥用植物。小桐子種子大,含油量高,因其可用于大量生產(chǎn)生物柴油而聞名,在非洲、中美洲等地區(qū),栽培和利用麻瘋樹是當?shù)刂匾慕?jīng)濟來源。鑒于小桐子在藥用和生物柴油方面廣闊的應用前景,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邱明華研究組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小桐子大面積種植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監(jiān)測評價研究”(2007BAD32B01-03),這也說明中國對小桐子能源植物的關注和重視,預計到2015年將在我國云南、四川和廣東等南方省市種植達1500萬畝以上。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小桐子根提取物具有抗炎活性和抗腫瘤活性,但目前均未從中開發(fā)出具有應用價值的藥用成分或藥物制劑。為充分利用如此大面積種植的小桐子植物資源,邱明華課題組的劉接卿博士在博士后期間就此展開了對其活性二萜成分的研究。從小桐子根分離鑒定了四十幾個萜類化合物,其中有20個新化合物。部分結果已經(jīng)發(fā)表在了Tetrahedron雜志上,其中闡述了兩個結構新穎的二萜jatrophalactone(1)和jatrophadiketone(3),化合物1還表現(xiàn)了一定的細胞毒活性。 文章鏈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0402011018734 另外,curcusone類化合物如4-7具有較好的細胞毒活性(IC50 values: 1~4 μM),并且它們的含量很高(1‰—5‰),劉接卿博士還從中分離出了curcusone系列化合物并進行了細胞毒活性的測試,測試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闡明了該類化合物的活性位點。為進一步證實和尋找活性更好的curcusone類化合物,下一步將對此進行結構修飾和活性方面的研究,從而為開發(fā)該類化合物在抗腫瘤方面的應用奠定理論基礎。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650201
點擊這里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