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tài)
|
科研進展
普陀鵝耳櫪(Carpinus putoensis),樺木科鵝耳櫪屬落葉喬木,為中國特有種植物。1930年由著名植物分類學家鐘觀光教授發(fā)現(xiàn),1932年由林學家鄭萬鈞教授命名為普陀鵝耳櫪。目前僅存1株普陀鵝耳櫪野生植株,位于浙江舟山普陀山風景區(qū)的佛頂山慧濟寺西側,樹齡約250年。是《國家1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物種名錄》中現(xiàn)存植株最少的一個物種,有“地球獨子”之稱。1999年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列為極危等級(CR)。2011年9月29日發(fā)射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太空育種試驗的四種中國特有樹種中就包括普陀鵝耳櫪。 從2000年開始,浙江省舟山市林業(yè)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俞慈英女士帶領的研究組對該樹種的保護和解瀕技術進行了持續(xù)的攻關研究;通過有性和無性繁殖的方式,不斷擴大子代種群規(guī)模,如今繁育的普陀鵝耳櫪子代苗木已經達到3萬余株,創(chuàng)造了該物種人工子代群體數量的新紀錄。 4月上旬,正值普陀鵝耳櫪花期,應浙江省舟山市林業(yè)科學研究院邀請,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昆明植物園主任孫衛(wèi)邦一行4人到舟山市進行普陀鵝耳櫪繁育的考察和引種工作,并攜帶著昆明植物園人工繁育的極小種群明星植物——華蓋木小苗,云南特有樹種,作為物種交換的“禮物”,也是昆明植物園在舟山林業(yè)科學院開展異地保育工作的嘗試。在王國明副院長和俞慈英老師的帶領下,考察團參觀了普陀鵝耳櫪繁殖苗圃和實驗基地,不同育種代的普陀鵝耳櫪種苗規(guī)劃得整整齊齊,且幸運地看到了普陀鵝耳櫪首次開放的雌花和雄花。同時考察團還在普陀山的佛頂山見到了250歲的“地球獨子”,及周邊茶花園及南山坡營造的79株普陀鵝耳櫪F1代人工居群,正值花期。 昆明植物園90年代曾引種過普陀鵝耳櫪1株,因小苗太弱,未能成活。2015年開始規(guī)劃配置極小種群植物展示小區(qū)并對其展示植物進行定期科學觀測和記錄,其主要目標物種之一就是普陀鵝耳櫪。本次考察結束后,俞慈英慷慨地贈送了60株普陀鵝耳櫪小苗給昆明植物園,另外還有珍稀特有物種普陀樟(Cinnamomum japonicum)、舟山新木姜子(Neolitsea sericea)和紅茴香(Illicium lanceolatum)各10株。回昆次日清晨,這些省外的“貴客”就在昆明植物園安家落戶,定植在極小種群植物展示區(qū)和保育苗圃。目前,它們存活狀況良好。至此,昆明植物園成為舟山市外全國遷地保護普陀鵝耳櫪原生地繁育種苗最多的植物園。這次引種收獲頗豐,為昆明植物園的珍稀瀕危植物引種馴化和遷地保護工作畫上了濃重的一筆。 據悉,普陀鵝耳櫪島外遷地保護的最早單位是杭州植物園,1978年采集種子,培育出15株實生苗。后來,南京植物園、上海植物園、廬山植物園等多家單位也陸續(xù)開展了普陀鵝耳櫪的引種馴化和遷地保護工作。人為毀林開墾是導致普陀鵝耳櫪種群規(guī)模驟減和野外生境巨變使其處于瀕危狀態(tài)的直接原因;花期降雨和大風是造成其雄花散粉和花粉傳播障礙,雌花受孕困難,另外,雌雄花序分布格局不合理、花粉活力低、果殼堅厚、種子品質低劣等是導致其瀕危的生物學原因。然而其不能實現(xiàn)自我更新和維持等諸多科學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物種保護工作是一個漫長而系統(tǒng)的工程,搶救性保護和系統(tǒng)的科學研究還任重道遠。 苗圃考察 普陀鵝耳櫪花序及250年樹齡的“地球獨子” 昆明植物園PSESP展示區(qū)定植的普陀鵝耳櫪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650201
點擊這里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