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tài)
|
科研進展
精準構建牛肝菌家譜——我國牛肝菌科研究躋入國際快車道 文章來源:東亞植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 | 發(fā)布時間:2016-11-18 | 作者:吳剛 | 瀏覽次數(shù): | 【打印】 【關閉】 牛肝菌是顏色和質地類似于牛的肝的一類真菌,是野生菌市場上最常見的蘑菇,如“紅蔥”、“白蔥”、“見手青”、“黃癩頭”、“白牛肝”、“黑牛肝”等就是云南家喻戶曉的牛肝菌。在中國“十大野生食用菌”榜單中,牛肝菌獨占一席,但在人們品嘗美味的同時,別忘了它們之中的那些劇毒成員。有如歐洲的撒旦牛肝菌(Rubroboletus satanas)曾無情地奪走了許多生命,亞洲的有毒異色牛肝菌(Sutorius venenatus)也曾輕取了數(shù)位日本民眾的性命,并已波及我國西南地區(qū)。該科全球已知40 余屬約800種,是美味佳肴和惡毒辣藥的大雜燴,許多學者意識到,牛肝菌科依然是個“謎團”。就連被譽為“菌物分類中的林奈”——E.M. Fries 也不得不感嘆到:對我來說,沒有比牛肝菌更困難的了。因此,急需利用現(xiàn)代分類方法對其進行分門別類,建立清晰的家譜! 在臧穆先生畢生研究牛肝菌的基礎上,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楊祝良研究組與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J. Xu教授合作,先后8名博士研究生開展牛肝菌物種多樣性與分子進化的研究,并于近日在真菌學國際主流期刊Fungal Diversity上??l(fā)表了中國牛肝菌科物種多樣性研究成果。研究團隊在兩年前的工作基礎上,對采自世界各大洲代表性區(qū)域和中國大部分地區(qū)的600余份標本進行了研究,借助多基因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形態(tài)解剖研究和擔孢子超微特征觀察,對全世界牛肝菌科的屬間親緣關系和中國該科的物種多樣性進行了重新認識,清晰地構建了牛肝菌科系統(tǒng)發(fā)育框架,提出了包括四新亞科在內(nèi)的七亞科的分類系統(tǒng);在屬級水平上,共解析出62個支系,其中1/3可能為新屬;在種級水平上,共識別出分布于中國的近220個系統(tǒng)發(fā)育種。在此基礎上,經(jīng)過詳細的形態(tài)特征比較,結合多基因片段DNA序列證據(jù),以??问綄Ψ植加谥袊?/span>45屬及126種進行精準界定,其中包括8新屬59新種和29新組合。至此,該團隊近年共發(fā)表了牛肝菌科的14個新屬和78個新種,并對其余88個前人發(fā)表但卻鮮為人知的物種進行了研究,澄清了一大批分類混亂。 綜觀國內(nèi)牛肝菌的研究進展,在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盛行的當今,中國已發(fā)表牛肝菌科15個新屬,精準界定了174個物種(包括新種86個)。若將經(jīng)典分類時期我國真菌學家發(fā)表的新種納入統(tǒng)計,迄今中國牛肝菌科物種已達244種,在這些物種中,絕大部分為東亞特有種,極少數(shù)為歐亞、東亞—北美或北半球廣布的種。從其食毒性上看,常見的食用牛肝菌有43種,有毒或疑似有毒牛肝菌有32種。 本期??舶?/span>3篇論文,有2篇論文2015年在線后已被引12次,第3篇剛與讀者見面就被加拿大國家真菌標本館館長Scott A. Redhead認為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工作(landmark publication)。經(jīng)過昆明植物所三代人的持續(xù)努力,我國牛肝菌科的研究已經(jīng)躋入國際快車道。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650201
點擊這里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