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tài)
|
科研進展
《植物多樣性(英文)》出版“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我們的未來”專輯 文章來源:科技信息中心 | 發(fā)布時間:2020-10-13 | 作者:張建文 | 瀏覽次數(shù): | 【打印】 【關閉】 第十五屆締約方會議(COP15)將于2021年在昆明舉行,為了慶祝并紀念COP15的召開,黃宏文研究員、孫航研究員和周浙昆研究員共同在《植物多樣性(英文)》組織了題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我們的未來”的專輯,希望通過本專輯分享有關保護植物多樣性的最新研究成果、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有效措施和戰(zhàn)略,以及參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框架”的籌備工作等。此外,三位客座主編為專輯撰寫了題為“和所有生命共享地球”的社論,認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家園,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只有真正學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才能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并擁有可持續(xù)的發(fā)展未來。然而,生物多樣性喪失已然成為當今自然保護面臨的最大的挑戰(zhàn)之一。 本專輯收集了來自世界各地作者的9篇文章,包括6篇綜述性論文、2篇研究性論文和1篇短評。 來自 Raven和Wackernagel(2020)的文章認為,人類過度使用自然資源。為了維持一個可持續(xù)的未來,作者提出了三個指導方針。首先,也可能是最具挑戰(zhàn)性的,人類的需求必須得到遏制,使之符合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能夠更新的手段;第二,在人類需求受到遏制之前,我們必須把重點放在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qū)(“熱點地區(qū)”);第三,為了指導生物多樣性保護戰(zhàn)略,我們需要更好地記錄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存在和分布。 Corlett(2020)認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我們的未來。為了有效地保護我們的未來,他建議研究人員改進目錄,重點調(diào)查收集不足的地理區(qū)域和分類群;擴大保護區(qū)系統(tǒng)范圍及其代表性;控制過度開發(fā);管理入侵物種;遷地保護受威脅物種;恢復退化生態(tài)系統(tǒng);以及控制氣候變化。為了了解生物豐富性的起源及其保護價值,我們必須要研究生物區(qū)系的地質(zhì)歷史。 Spicer等人(2020)綜述了地質(zhì)學和古生物學關于青藏高原研究的新進展,認為現(xiàn)代生物多樣性的面貌在始新世就已經(jīng)確立,青藏高原是由不同地塊拼接而成,不用的地塊有著不同的地質(zhì)歷史。Ashton和Zhu(2020)對中國南部熱帶-亞熱帶常綠森林的生態(tài)過渡及群落交錯區(qū)進行了系統(tǒng)的評述,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科學問題。這些問題不但是植被、植物區(qū)系、地理上的重要科學問題,也是在當今劇烈的氣候變化下如何有針對性地保護生物多樣性急需解決的問題。希望這篇文章能為各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參考。 Qian等人(2020)利用云南省最近出版的各類生物多樣性編目資料(如《云南省生物物種名錄 2016版》),報道和更新了云南植物多樣性的基本信息,并分析了云南植物多樣性的現(xiàn)狀。結果表明,滇南、滇東南、滇西北的物種總數(shù)、特有種、標本、新種和瀕危物種的數(shù)量最多,而滇南和滇東南是極小種群植物物種最多的地方。此外,云南的160個各等級的自然保護區(qū)中,位于人為活動更為頻繁的滇中、滇東部的保護區(qū)面積小且等級低,應當加強這些區(qū)域的保護。 Yang等人(2020)通過大量的文獻收集,整理了從2000年1月到2019年12月已經(jīng)發(fā)表的緬甸維管植物新種和新紀錄類群,20年間,共發(fā)表了新屬13個,新種221種(含種下等級),新紀錄科3個,新紀錄屬34個,新紀錄種359種(含種下等級),涵蓋了91科和320屬,其中蘭科占了1/4(146種),41%的類群分布于緬甸北部克欽邦。這一信息反映了我們目前對緬甸植物區(qū)系的認識仍是不全面的,后續(xù)需要加大對該區(qū)域植物多樣性研究的力度,作者期望本研究能夠有助于管理和保護緬甸的植物多樣性。 除上述綜述文章外,專輯還收集了兩篇研究論文,一篇是關于埃塞俄比亞植被類型概述的文章(Asefa et al., 2020),另一篇是關于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毛脈杜鵑雜交起源的文章(Zhang et al., 2020)。最后,著名植物學家Crane(2020)還對極小種群野生植物(PSESP)的計劃進行了評論。他認為,地球上植物的保護一定要通過像PSESP保護計劃這種工程來保障珍稀植物的長期生存。目標首先應該盡可能在野外保護這些物種,讓其所在生態(tài)系統(tǒng)為其提供生態(tài)服務,與此同時也應該開展遷地保護作為保障。
專輯封面 (責任編輯:李雪)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650201
點擊這里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