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tài)
|
頭條新聞
燈臺葉堿呼吸道藥理研究取得系統(tǒng)進展 文章來源: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xù)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 發(fā)布時間:2018-06-19 | 作者:羅曉東 | 瀏覽次數(shù): | 【打印】 【關閉】 燈臺葉是傣族民間及東南亞國家著名藥材,最早記載于《貝葉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功效,用于呼吸道疾病的治療。呼吸道疾病常見多發(fā),誘導因素及癥狀復雜多樣,單一靶點藥物難以全面控制疾病癥狀。羅曉東研究團隊近10余年來致力于燈臺樹資源、化學、藥理藥效及新藥臨床的研究。 基于燈臺葉的傳統(tǒng)藥用,尚建華等發(fā)現(xiàn)燈臺葉堿能夠明顯減少多種模型動物的咳嗽次數(shù)、延長咳嗽潛伏期,其作用以外周鎮(zhèn)咳為主;能明顯增加試驗動物氣管酚紅的排泌量及排痰量;明顯延長磷酸組胺和氯化乙酰膽堿致豚鼠哮喘的時間,明顯對抗氯化鉀、乙酰膽堿、組織胺誘發(fā)的離體豚鼠氣管收縮。(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0, 129, 293)。燈臺葉堿對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腫脹、蛋清致大鼠關節(jié)腫脹和大鼠棉球肉芽腫等炎癥模型有明顯抑制作用;對醋酸致小鼠扭體反應有明顯抑制作用。初步機制提示其鎮(zhèn)痛、止咳作用與中樞無關,與抑制外周炎性介質的釋放有關,與抑制NO生成和COX的活性及對抗自由基損傷有關(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0, 129, 174)。進一步與南開大學白鋼教授等合作研究發(fā)現(xiàn):燈臺葉堿平喘作用可能與抑制平滑肌細胞的外鈣內流、內鈣釋放及蛋白激酶C(PKC)信號傳導系統(tǒng)有關,通過激動β2腎上腺素能受體達到平喘效果(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12, 1227, 203)。此外,發(fā)現(xiàn)燈臺葉堿具有多靶點藥理作用,包括選擇性抑制COX-2/5-LOX雙靶點,抑制NF-kB并激動β2AR等(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2012, 908, 98)。 趙云麗等觀察燈臺葉堿對大鼠氣道炎癥的影響,發(fā)現(xiàn)其能顯著減少IL-8、TNF-a的產生,提高SOD的活性和NO的水平,有效阻止中性粒細胞向氣道內的集聚,抑制肺泡巨噬細胞的過度活化、減少炎性細胞的浸潤,從而減輕氣道炎癥(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6, 178, 258)。趙云麗等發(fā)現(xiàn)燈臺葉堿能通過降低肺泡中嗜酸性粒細胞數(shù)量及血清中IgE和Eotaxin水平,阻斷固有免疫應答的Th2細胞關鍵因子,減輕哮喘小鼠的氣道炎癥和氣道重塑(Phytomedicine, 2017, 27, 63)。與北京大學葉敏教授等合作研究發(fā)現(xiàn):口服燈臺葉堿時間-血藥曲線符合二室模型,且暴露量成劑量依賴;血清、尿液及糞便中檢測到多個原型和代謝產物,其中單羥基化后的脫氫、水解及進一步的葡萄糖醛酸化反應為其主要體內代謝途徑(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2016,1026, 43)。 感染后咳嗽發(fā)病機制復雜,孟魯斯特治療感染后咳嗽無效,其臨床治療需求難以滿足。最近,趙云麗等采用脂多糖聯(lián)合煙熏誘導小鼠感染后咳嗽模型,病理組織學觀察發(fā)現(xiàn)燈臺葉堿能明顯減輕模型動物的支氣管周圍炎癥及炎性細胞浸潤,減輕支氣管黏膜的充血和水腫,降低氣道粘液高分泌,抑制肺組織血管新生;進一步對肺泡灌洗液中炎癥細胞總數(shù)進行計數(shù),發(fā)現(xiàn)燈臺葉堿能明顯減少炎性細胞總數(shù),尤其是中性粒細胞向氣道內募集,其作用與陽性對照甾體激素地塞米松相當。另外,檢測感染后咳嗽疾病的生物標志物,發(fā)現(xiàn)燈臺葉堿能顯著降低肺組織中IL-6 (22.7±0.6 & 26.5±1.1 pg/mL)和血清中C-反應蛋白(22.9±0.4 & 24.8±0.5 pg/mL)水平;通過對氧化應激指標的檢測發(fā)現(xiàn),燈臺葉堿是通過上調SOD的活力,抑制過氧化脂質產物的生成。推測燈臺葉堿能通過抑制氣道黏膜變應性炎癥的中性粒細胞的分化和增殖,減少其向炎癥區(qū)的趨化、聚集和浸潤,從而減輕了炎癥介質對氣道上皮和肺組織的損傷以及氣道高反應的形成,達到治療感染后咳嗽的目的,研究近期結果發(fā)表于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8, 218, 69.)。 燈臺葉堿呼吸道藥理藥效的系列研究結果為其臨床適應癥及劑量確定提供了進一步的支撐,同時也進行了全面的知識產權保護(ZL200610010941.9, ZL200610010940.4, ZL200610048656.6, WO2017/080485A1)。研究工作得到重大新藥創(chuàng)制專項(2013ZX09102113,2014ZX09301307-003)等項目支持。
(責任編輯:李雪)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650201
點擊這里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