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tài)
|
頭條新聞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召開2019年新當選院士座談會,并正式公布了今年院士增選結果,共有64人當選。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研究員當選生命科學和醫(yī)學學部院士。 郝小江院士是我國植物化學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之一。近40年來不斷探索植物化學研究新模式,逐步建立了資源-化學-生物學交叉融合的現(xiàn)代植物化學研究體系,在植物防御、用于生物功能探索的天然小分子探針發(fā)現(xiàn)等研究中取得若干原創(chuàng)性的成果。他的科研團隊從植物中獲取1500余個新天然產物;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分子骨架獨特、結構復雜的虎皮楠生物堿研究,新生物堿數(shù)量占國際同領域的1/3;有53個新結構類型并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分子被國內外研究組完成了全合成,促進了對有機合成化學的發(fā)展。系統(tǒng)開展植物源抗植物病毒活性成分研究,先后發(fā)現(xiàn)抗煙草花葉病毒活性成分11類190余個天然產物,分別作用于植物病毒、植物寄主、激活植物系統(tǒng)獲得抗性等途徑,占國際上報道抗TMV天然產物的13.5%;從中發(fā)現(xiàn)了候選新農藥靛紅酮,具有較強的抗植物病毒病和病原菌的活性,已經獲得農業(yè)農村部“新農藥登記試驗批準證書”。發(fā)現(xiàn)抗腫瘤、抗病毒、神經保護等活性成分有35類,通過合作開展了S-3等10個小分子探針調控細胞通路的新穎作用機制,并揭示潛在靶蛋白的新功能,為神經退行性疾病、腫瘤、病毒感染等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策略和藥物先導分子;作為第一主持的1.1類抗早老性癡呆候選新藥芬克羅酮進入II期臨床試驗;以通訊/共同通訊作者在Nat. Cell Biol.、Nat. Chem. Biol.、Cell Res.、Angew. Chem. Int. Ed.、PNAS等期刊發(fā)表研究論文309篇;獲授權國際發(fā)明專利2件和中國發(fā)明專利44件;2003年、2009年和2013年三次獲得云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一獲獎人);2017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chuàng)新獎。 郝小江院士的植物化學研究成果,在植物防御與新生物功能發(fā)現(xiàn)、新藥(新農藥)發(fā)現(xiàn)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拓展了植物化學的研究范圍和應用領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為我國植物化學的進步發(fā)揮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并做出了突出貢獻。 據(jù)悉,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每兩年增選一次。這次院士增選工作是改進完善院士制度后進行的第三次增選,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科技界和全社會廣泛關注。增選工作于今年1月1日正式啟動,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最終產生64位新當選院士。 郝小江院士相關新聞報道: 【人民微視頻】中國創(chuàng)新脊梁-云南高層次科技人才之郝小江 【云南網】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四十年用心語與植物“對話” 【云南日報】云南兩名科學家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chuàng)新獎”
(責任編輯:李雪)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650201
點擊這里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