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午夜国产理论电影_国产欧美视频在线播放_小早川怜子亚洲重口味_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午夜主播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tài) > 工作進展
left
新聞動態(tài)
工作進展

【微視頻】種質庫黨支部種質資源保藏中心黨小組:講愛國奉獻 當時代先鋒

文章來源:黨委辦公室  |  發(fā)布時間:2019-05-30  |  作者:  |  瀏覽次數:  |  【打印】 【關閉

 
  
[video:講愛國奉獻 當時代先鋒]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簡稱“種質庫”)黨支部種質資源保藏中心黨小組現(xiàn)有黨員11人,平均年齡34歲,在所黨委的統(tǒng)一領導下,在黨支部的組織和支持下,通過多種形式傳達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上級指示,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開展“兩學一做”主題教育活動。結合年輕團隊的特點,開展了一系列主題黨日活動。通過這些黨建活動,整個黨小組團結堅強,有較強的凝聚力、號召力、戰(zhàn)斗力,整個黨員隊伍素質過硬、富有活力,廉潔奉公,充分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

  作為我國生物多樣性遷地保護的重要設施、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排頭兵,種質庫旨在收集保存我國重要野生生物資源,保障我國的生物資源安全。2018年種質庫收集保藏達到1萬種野生植物種子,提前實現(xiàn)2020年科學目標,是繼英國千年種子庫后全球第二個超過萬種野生植物種子的保存設施。在萬種保存目標提前實現(xiàn)的背后,有一群一直堅守在一線默默奉獻的年輕科研工作者,他們當中11名黨員組成的種質庫黨支部種質保藏中心黨小組,在工作中發(fā)揮了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新時代黨員的風采。

  種質庫2007年建成運行以來,大部分分布較廣的物種得到了很好收集保存,但還有很多自然條件惡劣、人力難以涉足區(qū)域的物種尚未采集保存。鑒于這些區(qū)域物種保護的緊迫性,采集員亞吉東、張橋蓉、劉成等于2015年-2017年之間5次深入新疆天山腹地開展種子采集工作。新疆地域廣闊,而且夏秋季節(jié)晝長夜短,為了在野外盡可能多地收集種子,他們白天在野外爭分奪秒地采集種子,晚上連夜處理標本、清理種子、整理數據和圖像資料,每天工作17個小時。采集隊員們克服了毒蛇出沒、蜱蟲泛濫、吸血蠓肆虐、酷熱難耐、極度嚴寒等各種困難,野外工作100余天,完成了450份種子的采集,新增保存物種100余種,其中還發(fā)現(xiàn)中國兩個新分布屬和五個新分布種。十余年來,種質資源保藏中心采集員共產黨員張挺、郭永杰、劉成、亞吉東、張橋蓉和采集員蔡杰不辭辛勞開展野生植物種質資源采集、培訓和協(xié)調工作。從熱帶雨林到高山峽谷、從南海之濱到東海無居民島,從高山流石灘到荒漠戈壁、青藏高原、橫斷山腹地、雅魯藏布江大峽谷、高黎貢山、太白山、長白山……祖國大江南北都留下了采集員們采集的足跡。每位采集員平均每年有100多天在野外工作;在野外,平均每天工作15小時以上;每年的野外工作行程達18000公里。采集員除了自己采集外,同時也對全國相關自然保護區(qū)、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技術人員進行種質資源采集培訓,進而構建起覆蓋全國范圍的種質資源采集網絡。通過這些努力,為種質資源庫提前達到收集、保存野生植物種子1萬種的目標提供了重要采集保障。

 

亞吉東、張橋蓉新疆野外采集

 

劉成、蔡杰深夜壓制標本、采集DNA分子材料

  種子采集員將種子從野外采回交給種子管理員處理,每一份種子都需要經過簽收登記、初干燥、清理、質檢檢測、計數、主干燥、入庫、活力檢測等10個環(huán)節(jié)79個程序的層層處理,符合入庫標準的種子才能最終進入冷庫長期保存。黨員何華杰和秦少發(fā)帶領的種子管理小組平均每年需要處理7000多份種子,截止2017年12月31號,已按照國際標準規(guī)范安全入庫74738份種子。

  種質庫建設初期,制冷設備是從英國進口,需要安裝調試和試運行,時間周期較長。2009年5月制冷設備正式運行時,種質庫已經累積了大量等待入庫保存的種子。為保證種子的活力和安全,需要將種子按照種子管理標準流程在短時間快速入庫保存。入庫工作要求每一份種子都經過清理篩選,X-光質量檢測和平衡相對濕度(eRH)測試;同時為確保種子安全,需采取密封包裝、備份保存、二維碼編碼、隨機入庫和定期檢查等措施。何華杰、秦少發(fā)等黨員同志自覺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帶頭加班,杜燕、李拓徑、張志峰、楊婭娟、黃莉、李漣漪等優(yōu)秀種子管理員群策群力,持續(xù)加班4個多月,克服極度干燥(干燥間條件:溫度15℃,空氣相對濕度15%)和低溫(冷庫溫度:零下20℃),最終較短時間內完成了累積15000多份種子的入庫工作,確保了種子的安全長期保存。

 

入庫前種子分裝照片(工作環(huán)境:溫度15℃,空氣相對濕度15%)

 

何華杰在零下20℃冷庫檢查種子

  種子的活力檢測是檢測入庫后種子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主要包括萌發(fā)實驗及其它化學檢測方法。在全球37萬余種種子植物中,僅有1.5萬種能夠查到萌發(fā)資料,95%以上物種的實驗條件都是未知的,而且80%的溫帶極地種子具有休眠。探索未知種子的萌發(fā)特性和打破種子休眠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zhàn)的工作。黨員楊娟帶領種子萌發(fā)小組成員胡梟劍、李梅娟及其他同事,平均每年需要完成6000份種子的活力檢測,查閱資料、解剖觀測種子結構并結合采集信息等,為每份種子設置3-5個條件的萌發(fā)實驗,每周都要對每一個實驗進行統(tǒng)計,以探索最佳的實驗條件。有些物種自播種至實驗結束可長達1000多天,在這期間考驗的是萌發(fā)實驗人員的耐性與細心。截至2017年12月31日,萌發(fā)小組已經完成了60,872份,8766種野生植物的萌發(fā)實驗,種質庫保存的種子萌發(fā)通過率高于國際同行水平。通過對同份種子五年后的再次萌發(fā)實驗顯示,絕大部分種子萌發(fā)率并沒有顯著下降,種質資源庫的保存設施和保存技術經受住了檢驗,證明了種質庫的種子保存方式是安全可靠的。

 

楊娟在種子萌發(fā)間檢查萌發(fā)成功的小苗

  種質資源庫是按國際種子庫規(guī)范建立的,工藝先進卻也復雜,設施設備運行的安全、高效尤為重要。隨著種質庫運行年份的增加,設施老化的情況也逐漸增加,實驗室經理黨員郭云剛每天在機房、實驗室角落巡查和維護,確保設施安全、高效運行。進口設備國內維護保養(yǎng)難,郭云剛和昆明的制冷公司一起研究,摸索出一套保養(yǎng)和維修核心設備的方法。配套的國產冷卻塔和制冷空調,突然斷電后就需要手動重新啟動,否則干燥間溫度會很快上升,影響種子的保存壽命。郭云剛一接到所里水電組斷電的電話,不管是周末休假還是半夜三更,都第一時間趕回所里,手動重啟這些設備。種質庫大樓設施常年運行平穩(wěn)高效,特別是核心冷庫運行10年以來從未出現(xiàn)事故,有力地保障了種子儲藏的安全。

  種質資源庫運行10年,也是種質庫年輕的種子采集、管理員們用理想和信念堅守的10年,或許他們沒有高級的職稱,沒有漂亮的SCI文章,但是他們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譜寫了一個個平凡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故事,種質庫的采集保存工作也逐漸為公眾所肯定。2015年央視9套《走進科學》欄目播出“科學重器之種質資源庫”、2016年央視新聞直播間連續(xù)報道了種質庫赴西藏墨脫采集的故事,2017年種質庫打造的“種子方舟”入選“‘十八大’以來中國科學院創(chuàng)新成果展”。

  這個年輕人組成的黨小組,充分實現(xiàn)了基層黨組織服務科學研究的使命,在黨建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是在一線普通黨員群體帶動下做出優(yōu)異成績的典型事例,也是中國科學院年青科研支撐團隊默默奉獻、創(chuàng)造輝煌的先進典型,是充滿青春活力的新時代愛國奉獻的生動體現(xiàn)。小小一顆種子,既是生命的膠囊也是未來的希望,承載著人們對美好未來世界的期望。為了這個期望,他們將矢志不渝,堅守理想,繼續(xù)為生物多樣保護事業(yè)奉獻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相關鏈接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650201    點擊這里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