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tài)
|
工作進展
5月31日,中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資源室第二黨支部第七期“書與路”分享會在扶荔宮草木百兼館書吧圓滿結束,此次分享活動是支部4月份“讀書點亮生活”讀書月活動的延續(xù)。本次分享會由支部入黨積極分子許格格和黨員曾芝蘭進行好書分享,分別是汪曾祺的《人間草木》和格拉寧的《奇特的一生》。 許格格認為,讀散文可以讓自己的內(nèi)心變得平靜而美好。她分享的《人間草木》是汪曾祺寫他的舊人舊事、旅行見聞、各地風土人情、花鳥魚蟲的經(jīng)典散文集,字里行間充分流露出他對凡人小事和鄉(xiāng)土民俗的深深眷戀和對舊日生活情景的懷念。汪曾祺的文字,淡雅和溫暖氤氳其間,柴米油鹽皆入味,一草一木皆生命,一枝一葉總關情,一食一果皆有味,一人一景總在心。很生活,很溫暖,很感動!
每一次,他的文字都被記在了心上。像他的詩句“木香花濕雨沉沉”,像他寫秋葵,他寫梔子花,后來寫泰山,寫人物,雖是隨意的看,但看完之后仍覺歷歷在目。這是他的文字魅力,平淡純凈但不是空虛無味。是一種爐火純青的平實自然,充滿人間煙火氣味,又充滿閑情逸致的文人雅懷。讀汪曾祺的文字,總會贊嘆他能輕描淡寫地連綴起一串生活圖景。他用極簡練的筆、極淡的墨寫出了草木山川、花鳥蟲魚的人味,寫出了鄉(xiāng)情民俗、凡人小事溫潤的鄉(xiāng)土味。汪曾祺先生一生都對生活投入真情,那水洗般的文字有種洗滌一切紅塵世俗的力量,賦予了作品無限的靈魂。最后,許格格告訴大家“一定要愛著點什么,恰似草木對光陰的鐘情?!?/span>
曾芝蘭分享了《奇特的一生》,該書講述了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前蘇聯(lián)昆蟲學家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柳比歇夫如何在同樣公平的時間里,比同時代其他人創(chuàng)作了更多的著作與作品。柳比歇夫有著超越常人的知識面,或許廣到連他自己都找不到邊界。他的學術成就之高,所獲得的成就之多,是多數(shù)人幾輩子也很難實現(xiàn)的。曾芝蘭和大家分享了柳比歇夫的時間管理方式。為什么我的時間總是不夠用,仿佛一不小心時間就失蹤了?有沒有什么方法讓我不僅能有更多的時間,實現(xiàn)我更多的夢想,而且能過得不那么忙忙碌碌、身心疲憊?那這本書一定會給你答案。 柳比歇夫通過他的時間統(tǒng)計法對自己進行了研究,試驗在寫、讀、聽、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讓自己負擔過重,力不勝任;他總是循著他能力的邊緣前進,他對自己能力的掂量精確無疑。柳比歇夫?qū)r間的管理,不同于其它人。他有許多“時間賬本”。以簡單的事件描述為主,加上時間與用時時長,構成了他的“時間統(tǒng)計法”:日期+事件+花費時間。在他的時間記錄本上,上百頁都是記著這些內(nèi)容,有日常事務、有學術研究、有工作方面、閱讀等各個方面的內(nèi)容,統(tǒng)統(tǒng)進行時間統(tǒng)計,每天差不多都有五至七行。做這項工作,他不是為了傳給后世,更不是什么虛榮心,僅僅是他個人對時間的統(tǒng)籌與規(guī)劃,方便更好的反思和籌劃接下來的時間、任務和目標。很難想象,一個人是怎么做到,將這樣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堅持做了56年。 于是,曾芝蘭決定做一件事——用6天的時間來實踐一下柳比歇夫的時間管理法。也就是,在連續(xù)6天的時間內(nèi),每天花3分鐘記錄下自己所作的每件事情的時間消耗。在這6天里,曾芝蘭同志體會到了很多,也和大家進行了分享。她真切地感知到了時間的尺度,當真正和時間親近時,就會擁有極強的時間感知能力,更了解自己在每一分鐘里做過的、和即將做的每件事,以及它們的進展。其次,她深切地感受到時間是如此的狡猾,光陰是如此的易逝。她的第三個重大發(fā)現(xiàn)就是,在實踐時間管理法的日子里,居然做了比平時更多的事。
柳比歇夫的時間管理法帶給了我們很多的思考、行動和驚喜就是如此。曾芝蘭希望每個人都能把握時間、抓住當下、堅信未來。在人的精華中,最牢固的是精神價值,這是柳比歇夫留給后人的財富。
會上,所有與會黨員積極發(fā)表自己的感受。涂夢玲認為,《人間草木》和《奇特的一生》兩本書看似一本說的是閑適淡然的生活態(tài)度,一本是精細的時間管理。但她認為自由的前提是自律,自律的人才能準確把握自己的時間,留有閑暇時光去感受生活的點滴美好。郭昌安總結說,這兩位同志分享的書讓自己受益頗深,人生路上能夠感知草木的美好就不會孤獨,能夠管理好時間就不會焦慮。 (責任編輯:李雪)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650201
點擊這里聯(lián)系我們